青海黄河源有重大发现
青海黄河源有重大发现
青海黄河源有重大发现实证古代(gǔdài)“昆仑”的地理位置——青海黄河源发现(fāxiàn)秦始皇遣使“采药昆仑”石刻
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(mǎduōxiàn)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(hé)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,唐代文献称之为“柏海”,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(xīzàng)“唐蕃古道”的枢纽地带。近期,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,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。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(liúxià)的唯一(wéiyī)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,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,意义十分重大(zhòngdà)。
石刻拓片(tàpiàn)(王存存拓片)
石刻线描图(王存存临摹(línmó))
该(gāi)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,所刻内容大意为:秦始皇廿六年,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,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。他们于(yú)该年三月己卯(jǐmǎo)日到达此地(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),再前行约(yuē)一百五十里(到达此行的终点)。
黄河源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(de)玄武岩基部(jībù),石刻为摩崖之属(zhīshǔ),刻文岩壁为中间高、两端低的菱形,壁面总长82厘米(límǐ),最宽处30厘米。岩壁表面(biǎomiàn)上方有(yǒu)轻微剥蚀,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,壁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,下方有多处残损剥落。按照岩石不规则的自然壁面,自右向左、自上而下凿刻文字,共计37字,分12行(xíng),每行2~5字,以3字一行居多。单字长5~7厘米,宽4.5~5.5厘米。
石刻(shíkè)所在崖面(仝涛拍摄)
石刻照片(仝涛拍摄(pāishè))


实证古代(gǔdài)“昆仑”的地理位置——青海黄河源发现(fāxiàn)秦始皇遣使“采药昆仑”石刻
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(mǎduōxiàn)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(hé)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,唐代文献称之为“柏海”,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(xīzàng)“唐蕃古道”的枢纽地带。近期,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,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。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(liúxià)的唯一(wéiyī)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,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,意义十分重大(zhòngdà)。


石刻拓片(tàpiàn)(王存存拓片)

石刻线描图(王存存临摹(línmó))
该(gāi)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,所刻内容大意为:秦始皇廿六年,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,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。他们于(yú)该年三月己卯(jǐmǎo)日到达此地(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),再前行约(yuē)一百五十里(到达此行的终点)。
黄河源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(de)玄武岩基部(jībù),石刻为摩崖之属(zhīshǔ),刻文岩壁为中间高、两端低的菱形,壁面总长82厘米(límǐ),最宽处30厘米。岩壁表面(biǎomiàn)上方有(yǒu)轻微剥蚀,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,壁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,下方有多处残损剥落。按照岩石不规则的自然壁面,自右向左、自上而下凿刻文字,共计37字,分12行(xíng),每行2~5字,以3字一行居多。单字长5~7厘米,宽4.5~5.5厘米。

石刻(shíkè)所在崖面(仝涛拍摄)

石刻照片(仝涛拍摄(pāishè)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